马太福音16-20章注释


九.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(一六1~12)

一六1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代表两个宗教教义的极端,他们一直以来都在神学上互不相让。但他们现在却化敌为友,为同一目标联合起来,想要陷害救主。为了试探耶稣,他们请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。或许我们不清楚这些人正企图诱骗耶稣陷在妥协中。他们求耶稣从天上显个神迹,可能暗示耶稣之前行的神迹是出于那仇敌的。或者,他们想看看天空中超自然的神迹,因为耶稣所行过的神迹都是在地上的。他们心想,究竟他能否行天上的神迹呢?

一六2、3 耶稣继续以天作主题,回答他们。当晚上天发红,他们便预测到第二天必要晴。他们也知道如果早晨天发红,又发黑,那天就必有风雨。(注32)他们精于凭天色预测气候,却不能够洞察这时候的神迹。

究竟有什么神迹?施洗约翰就是那位传扬弥赛亚降临的先知。预言所说弥赛亚的神迹正行在他们面前,是从来没有人行过的。另一个这时候的神迹,是犹太人公然拒绝弥赛亚,令福音传到外邦人中间。这些预言全都成就了。可惜即或有铁般的事实摆在眼前,他们对历史却毫无感觉,对成就了的预言也毫无反应。

一六4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藐视站在他们当中的神儿子耶稣,向他寻求神迹,正显出他们是属灵上淫乱的世代。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,再没有神迹给他看了。正如在十二章39节的注释,约拿的神迹是指到基督要在第三天复活。邪恶淫乱的世代要把弥赛亚钉死在十字架上,但神却要使他从死里复活。凡拒绝降服在基督面前、承认他为公义掌权者的人,他们将难逃灭亡的结局。

这段经文以不祥的语句结束:「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。」这句话所隐含的属灵意思不言而喻。

一六5、6 耶稣的门徒渡到湖的东边与耶稣会合,他们忘了带食物。所以当耶稣提醒他们要谨慎,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时,他们还以为耶稣在说:「不可向这些犹太人求取粮食!」因为他们的脑里只想着食物,所以只能肤浅地按常理解释耶稣的话,学不到当中属灵的功课。

一六7~10 虽然那曾喂饱五千人和四千的主与他们同在,但他们还是担心缺少粮食。因此,耶稣再次向他们提起这两个神迹。神要他们知道这个属神的算法和丰富的源头:给耶稣动工的东西分量愈少,得喂饱的人就愈多,并剩下更多的食物。虽然只有五饼二鱼,但他喂饱超过五千人;剩下十二篮食物。但当有更多的饼和鱼,他却只喂饱超过四千人,只剩下七筐食物。若我们把自己有限的交给神,让他来办,他就大大的加倍数量。「在神那里,微小的数目已经是很丰富的了。」

这里的筐子(注33)有别于前面所述喂饱五千人的篮子。这七个筐子比前者所述的十二篮更大。这里要门徒学的功课是:我们既与那位拥有无限权力和资源的主相连,又何需忧虑肚腹之饥?

一六11、12 主耶稣说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,这不是指面酵,而是指邪恶的道理和行为。在路加福音十二章1节中,法利赛人的酵被形容为假冒为善。他们宣称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也抓紧神的话,然而他们的忠心顺服不过虚有其表,内心却是邪恶败坏。

撒都该人的酵是指他们的理性主义。他们是那时代的理想自由主义者,就象今天鼓吹自由思想的人。他们建立了一套否定的论据,和提出许多信仰上的质疑。他们否定了天使和灵体的存在、肉身的复活、灵魂不朽坏和永远的审判。如果容让这不信的酵继续存在,它便会象酵母一样在面团中扩散,遍布每一角落。


拾.王预备他的门徒(一六13~一七27)


一.彼得伟大的认信(一六13~20)

一六13、14 该撒利亚腓立比在加利利海北面约二十五哩,在约但河东面五哩。耶稣来到附近的村庄(可八27),这时发生了一件事,这件事普遍被认为是耶稣传道事工的高峰。直至这时,他已经让门徒真正认识他的位格。既然完成了这个任务,他现在便坚决地走向十字架。

他先问门徒,了解别人对他的身分有何说法。众人的回答很参差,有人认为耶稣是施洗的约翰,有认为是以利亚,有认为是耶利米,也有认为是先知里的一位。在一般人眼中,他是上述当中的一位。他是好人,但并非是最好的;他很伟大,却并非最伟大的;他是先知里的一位,但不是预言中的那位先知。这种看法不能叫他们真正知道耶稣是谁。他们对耶稣的认识含糊不清,赞美不过是徒然的,也预告他们日后怎样对耶稣。如果换了耶稣是别人,那必然是个骗子,因为他竟称自己与父神同等。

一六15、16 因此,耶稣问门徒认为他是谁。西门彼得作出了历史性的回应:「你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儿子。」换句话说,耶稣是以色列的弥赛亚,又是神的儿子。

一六17、18 我们的主祝福巴约拿之子西门。一个渔夫无法凭着天生的智慧见识明白神的身分。彼得明白,是因为父神给他指示。然而,神儿子还有重要的话对彼得说。所以耶稣补充说:「我还告诉你,你是彼得;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,阴间的门不能胜过他。」众所周知,福音书中,没有其它经文比这节更引起争议的。有人问:「谁是磐石?磐石是什么?」由于彼得和磐石的希腊字相似,就引起了许多问题。其实这个字的意思是独特的。首先,Petros指石块或碎石;第二,Petra指磐石,如石崖。故此,耶稣是说,「……你是彼得(石块),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。」他不是说把教会建在石块上,而是要建在磐石上。

如果彼得不是那磐石,那么谁是那磐石呢?按着上文下理看,便可找到答案。彼得认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,而教会就是建立在这真理上。以弗所书二章20节教导说,教会是建立在耶稣基督身上,他就是那房角石。该经文提到我们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,但这根基不是指人本身,而是指使徒和先知教导关乎主耶稣基督的道理。

哥林多前书十章4节把基督形容为磐石。在这论点上,摩根作出了发人深省的提醒:

要谨记,耶稣正和犹太人谈话。如果我们查阅整卷希伯来文圣经,便知道「磐石」从不用来比喻人,相反常常比喻神。所以,耶稣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一番话,不是指把教会建造在彼得身上。耶稣不会疏忽比喻的用法。他按着旧有希伯来的解释来用这些比喻,因为磐石常代表着神,故此他说的意思是:「建造在神自己身上──就是那永生的神儿子基督。」(注34)

彼得从没有把自己比作教会的根基。他曾两次提到基督就是石头(徒四11、12;彼前二4~8)。不过这比喻与我们现在谈论的不同,所提到的石头是房角石,不是根基。

「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……」这是圣经中首次提到教会。旧约没出现过教会。耶稣提到教会的时候,教会仍未诞生,教会要在五旬节时建立,包括一切在基督里的真信徒,不论是犹太人,还是外邦人。教会被称为基督的身体和新妇,是分别出来生活的一群人,有天上独特的呼召和神心意的将来。

我们多不会期望马太福音提到教会,因为这卷书的主题是以色列和天国。可是,以色列既拒绝基督,便进入了一段加插的时期──教会时期。这时期要延续至被提才完结。那时,神要恢复他对以色列国的作为。故此,神在这卷福音书中提到教会,是说明他被以色列拒绝后有另外安排的计划。

「阴间的门不能胜过他。」这句话可从两方面理解。首先,可解为阴间的门不能抗衡教会──教会经得起一切的攻击。另外,也可解为教会采取攻势,得到胜利。无论如何,死的权势必被活着的信徒的改变,和在基督里死了之人的复活击败。

一六19 「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」并不是指彼得握有权柄,选择进天国的人。这里是指天国在地上掌权──包括所有口称忠于王的人,就是所有自称为基督徒的人。钥匙是指到入口或通道。在本书末大使命的信息也提到这条承认救主而得进入天国的钥匙(太二八19)──使万民作门徒、施洗和教训门徒。(救恩不要求受洗,但洗礼是一个给初信者的礼仪,让人公开承认忠心于王。)彼得在五旬节时首先用了这些钥匙。这些钥匙并非单单给了彼得,彼得不过是其它门徒的代表吧了(参看太一八18,神同样把这应许给予其它门徒)。

「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,在天上也要捆绑。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,在天上也要释放。」这段经文与约翰福音二十章23节常被解为是主授权彼得和他的继承人,让他们有权柄赦免人的罪。然而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,只有神才能赦免人的罪。

这节经文可从两方面理解。首先,可能是指使徒有权柄去捆绑和释放,而这权柄正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。例如,彼得捆绑亚拿尼亚和撒非喇,使他们立刻受死刑(徒五1~10);保罗因着那个受惩的哥林多人的悔改,就把他从罪的恶果中释放出来(林后二10)。

另外,这节也可解为使徒要在地上捆绑或释放,必须先在天上有捆绑或释放。故此,雷历说:「是天上开始一切捆绑和释放的工作,而非使徒。使徒只是宣告这些工作吧了。」(注35)

无论如何,这节经文在今天来说是一节宣告的经文。当罪人真心为罪悔改,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和救主,基督徒便可宣告这人的罪得赦。相反,罪人若拒绝救主,基督的仆人便可宣告这人仍然有罪。凯理写道:「只要教会是奉主的名行事,而这些事又真的是合符神的心意,神便会在所行的事上盖上他的印监。」

一六20 我们再次看见主耶稣吩咐他的门徒,不可对人说他是弥赛亚。因为以色列不信神,揭开王的身分只有百害而无一利。假如百姓拥戴耶稣为王,反会造成更大的伤害。这种不合时机的举动只会让罗马人不择手段地镇压百姓。

司徒雅各称这段为耶稣传道事工的转捩点。他写道:

该撒利亚腓立比的日子标志着福音的分水岭。从这时开始,河流转移方向。耶稣早期传道时的支持者曾热爱拥戴耶稣,把他加冕为王,但现在的景象却截然不同。河水的浪潮把耶稣推向十字架……在该撒利亚,耶稣毅然站立,俨如站在分水岭上。这景象就如耸立于山峰之颠,耶稣俯视而见往日所行过的一切旅途,前瞻而见黑暗险峻的前路正等待他。昔日光辉欢悦的日子仍然萦绕心头,但他不过回望一眼,便昂然踏上徵途,迈向黝暗之中。此刻,他正举步往加略山。(注36)


二.为他受死和复活的事训练门徒(一六21~23)

一六21 门徒这时已知道耶稣是弥赛亚,是真神的儿子。他们已准备好听他首次直接发表的预言──他的死和复活。他们此刻晓得他的计划永不落空,他们是在胜利的一方;无论有什么事发生,他们都必得胜。于是主把关乎他的事情揭晓,让门徒心里作好准备。他必须上耶路撒冷,受宗教领袖许多的苦,并且必须被杀,第三日复活。这消息足以令门徒想到将要发生的种种事情。不过耶稣最后提到的事情──第三日复活──却是门徒始料不及的。这样的结局与他们想象的相去甚远!

一六22 彼得想到他的主将要承受如此的酷刑,便感到十分不忿。他拉着耶稣,彷佛阻挡耶稣要走的路,抗议着说:「主阿,万不可如此,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。」

一六23 主耶稣直斥彼得的不是。他来到世上,本是要为罪人死。任何拦阻他成就这目的的人和事,都是与神的心意背道而驰。因此他对彼得说:「撒但,退我后边去罢!你是绊我脚的。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,只体贴人的意思。」耶稣虽称彼得为撒但,但这不是指使徒是被邪灵或撒但所控制。他不过是说彼得的行为和说话正是撒但喜欢听见的(他的名字是与神对敌)。彼得抗议救主上加略山,便成为救主的拦阻。

每一个基督徒蒙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耶稣,但当十字架在人生的路途中隐约浮现时,一把声音便随之而来说:「它离你还远!救救你自己吧。」又或者我们的至爱会要求我们转移方向,不去顺从神的道路。这时,我们也当说:「撒但,退我后边去罢!你是绊我脚的。」


三.训练真正的门徒(一六24~28)

一六24 这时,主耶稣坦白地说,他的门徒要有这些特性:舍下自己、背起十字架、跟从他。舍己与否定自己有别;舍己是让神完全管理自己,叫自己不再掌权。背起……十字架是愿意忍受耻辱、痛苦,甚至可能为主殉道;背起十字架是向罪、自我和世界死了。跟从主是按主的样式而生活,包括效法他的谦卑、处贫穷,有怜悯、爱、恩慈及敬虔的美德。

一六25 主预言门徒有两种拦阻。第一个自然的试探是企图挽救自己的性命,免却不适、痛苦、寂寞或损失。另外的拦阻是企图让自己致富。就前者,耶稣提醒门徒,为私欲而活总得不到满足;不惜一切代价而舍己跟从他的,便找到生存的目的。

一六26 第二种试探──致富──是不理性的。耶稣说:「假如人在事业上名成利就,拥有全世界,但却为这疯狂的欲望耗尽他的时间和精力,使他错失了生命中最根本的目标;那么,即使得到这些钱又有何益处?死后连分毫都带不走,在永恒中却两袖清风。人生在世有更重要的目标。这目标不是赚钱。神呼召人,叫人代表主所关心的事。如果人错失这目标,便等于错失了一切。

第24节,耶稣告诉他们最坎坷的事情。这便是基督信仰的特征;在开始的时候便早知道这最坏的一着。虽然如此,你却发现无穷尽的宝藏和祝福。

斑豪斯说得很贴切:

我们看见圣经里一切险峻艰辛的事,也就再没有令我们惊讶叹息的了。原来我们在今生所学到的一切功课,都是可喜的。(注37)

一六27 主在这刻提醒门徒,他自己的荣耀是随着受苦而来的。他提到他在第二次降临时要回到地上,同着众使者在他父的无比荣耀里降临。那时候,他要报应那些为他而活的人。要有一个成功的人生,唯一途径是仰望这荣耀的时刻;先考虑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,然后竭尽所能,迎上路去。

一六28 接着,主发出令人震惊的声明,他说站在这里的,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,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。问题出现了:主的使徒全都离世了,但基督却仍未带着权柄和荣耀而来,重新建立他的国。如果我们再看看下一章的首八节,便能回答他这令人大惑不解的声明,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这几节经文描述耶稣在高山上改变形象。彼得、雅各和约翰都看见基督变了形象。他们蒙赐特权,预先看见基督在他荣耀之国的形象。

我们可以肯定,基督让门徒看见他的形象,是要让他们预先看见他将来的国。彼得把这次事件描述为:「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。」(彼后一16)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降临是指他第二次的降临。约翰对这次高山上的经历则这样形容:「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,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。」(约一14)基督第一次降临蒙受羞辱;第二次降临却带着荣耀。所以,第28节的预言在那高山上应验了;彼得、雅各和约翰看见了人子──不是卑微的拿撒勒人,而是荣耀的王。


四.显出荣耀训练门徒:改变形象(一七1~8)

一七1、2 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事件以后六天,耶稣带着彼得、雅各和约翰登上高山。那高山位于加利利。许多解经家认为「六天」含有特殊意义。例如盖伯林这样说:「『六』是人类的数字,代表工作的日子。六天之后,即工作完毕,人类已筋疲力尽,主的日子──天国──便来到了。」

路加说「约有八天」以后,主便改变形象(路九28)。他说的「约有八天」明显包括了最后和中间的日子。由于「八」是复活和新开始的数字,路加以新开始来描述天国,十分合理。

彼得、雅各和约翰仿佛与救主异常靠近,享有特权目睹他改变形象。直至这时候,主的荣耀仍被他血肉之躯遮蔽着。但那时,门徒看见他的脸面明亮如日头,衣裳洁白如闪耀之光。主显示他的神性,就如旧约以荣耀的云彩或神的同在的荣耀。这景象预先显示当主耶稣再来建立他的国时,他的形象将会如何。他不再以被宰羔羊的姿态出现,却以犹大支派的狮子出现。看见他的人都立刻认出他就是神儿子,是万王之王、万主之主。

一七3 摩西和以利亚同时在高山上出现,他们与主讨论他将要在耶路撒冷受死的事(路九30、31)。摩西和以利亚可以说是代表旧约的圣徒。另外,若我们看摩西为律法的代表,以利亚为先知的代表,那么这经文就是指旧约的两个时期都指向基督的受难,和接着而来的荣耀。除此以外,摩西藉死进到天上,正预示已死的人将要被提,进入千禧年;以利亚被接走,进到天上,正预示一些人要直接被提,进入国度。

门徒彼得,雅各和约翰可以说是新约众圣徒的代表。他们预表在耶稣第二次降临时活着馀下的忠心犹太人,将会与基督一同进入国度。

山脚下的群众(第14节与路九37比较)就仿佛是外邦列国,他们也同样分享基督在千禧年掌王权时的福分。

一七4、5 彼得深受当时情况感动。为要得到将来的权位,他冲口而出,建议搭三座记念的棚(或圣幕)──一座为耶稣,一座为摩西,一座为以利亚。他把耶稣放在首位是对的,但他没有归耶稣为至尊荣的就不对了。耶稣是万有的主,而不是与人平起平坐的一位。为要让彼得明白这点,父神用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,然后有一把声音发出来说:「这是我的爱子,我所喜悦的。你们要听他。」在国度里,基督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大君王,他的话语带有权柄,是最高的决策者。所以门徒当时该铭记这点。

一七6~8 光耀的云彩和神的声音使门徒……俯伏在地。耶稣叫他们起来,不要害怕。他们起来的时候,不见一人,只见耶稣在那里。将来在国度也要如此──主耶稣将「在以马内利地得着极大的荣耀」。


五.关于先躯者的讲论(一七9~13)

一七9 下山的时候,耶稣吩咐门徒要守口如瓶,不可把所见的事告诉任何人,直至他从死里复活。犹太人心急如焚,欲摆脱罗马人的轭,重获自由。他们欢迎耶稣,不过是想他救他们脱离罗马人,并非愿意从罪中得释放,让耶稣作他们的救主。以色列基于这些现实的理由,拒绝了弥赛亚;故此,根本没必要把弥赛亚荣耀的显现告诉犹太人。耶稣复活以后,这消息便要遍播全地。

一七10~13 门徒刚预先看见基督将来如何带着权柄和荣耀而来。然而,主的先驱者尚未显现。玛拉基曾预言说以利亚必须比弥赛亚先来(玛四5,6),于是门徒便就此询问耶稣。主同意以利亚固然要先来作先驱者;他解释说以利亚已经来了。他明显是指施洗的约翰(参看第13节)。就肉身而言,约翰并非以利亚(约一21);但他有「以利亚的心志能力」(路一17)。以色列若接受约翰,并领受他的信息,以利亚的预言就应验在约翰身上了(太一一14)。只可惜以色列不明白约翰使命的精义,不过随心中的喜好对待他吧了。约翰的死预告了他们将要如何对待人子。他们拒绝先驱者,也同样要拒绝王。透过耶稣的解释,门徒便知道以利亚是指施洗的约翰。

我们有理由相信基督第二次降临之前,有一位先知会出现;他要为将来的王向以色列作准备,不过没有人知道这位先驱者是不是以利亚,或是其它传同类信息的人。


六.以祷告和禁食训练事奉(一七14~21)

生命并非一帆风顺,无风无浪。灵里奋兴了好一阵子,又跋涉了几天,时候终于到了──离开山上,往充满需要的幽谷去传道。

一七14、15 走到山脚下,有一位伤心欲绝的父亲等待着救主来到。他来见耶稣,跪下,哀求主医治他被鬼附的儿子。他儿子患有严重癫痫的病,这病屡次使他跌在火里,屡次跌在水里,他受尽烧伤和遇溺之苦。其实,他正是受撒但苦害的典型例子;撒但比一切的监工更残酷无良。

一七16 那父亲曾向门徒求救,但所学到的只是「人的帮助是枉然的」。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医治。

一七17 「嗳,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阿,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?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?」这番话是向门徒说的。他们没有信心治好癫痫病;同样,他们正反映那时的犹太人是何等缺乏信心和刚愎顽梗。

一七18 患癫痫病的人被带到耶稣那里,耶稣斥责那鬼,病者就立刻痊愈了。

一七19、20 门徒对自己能力不济大惑不解,便私下问主,希望知道原因。主的答案简单直接:他们的信心小。如果他们的信心象一粒芥菜种(最小的种子),他们便能吩咐一座山挪到海里去。当然,我们该知道真信心必须札根在神的应许或吩咐上。基督徒必须有坚定的信心,相信即使难题何等艰巨,天父也必能施行神迹,化险为夷。在信的人,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。

一七21 「这一类的鬼,若不祷告禁食,他就不出来。」这句在大部分当代圣经都省略了,原因是许多早期抄本都没有这句。但是,它却在大部分抄本中出现,而且与一个特别的上文下理相配合。


七.为将要被出卖而训练门徒(一七22、23)

没有号角吹奏,也没有话剧演绎,耶稣每次简单直接地提醒门徒,自己将要被杀害。那句印证和胜利的话再次出现──第三日他要复活。他若不预先告诉门徒他的死,当事情真要发生,门徒便会完全不知所措,极之迷惘。耶稣受尽痛苦、羞辱的死,与他们对弥赛亚的期待完全不符。

门徒知道耶稣将要离开他们,并且被杀害,便极为忧伤。他们虽听过耶稣受难的预言,却似乎已把他复活的应许抛诸脑后。


八.彼得和他的主人纳税(一七24~27)

一七24、25 到了迦百农,收丁税的人问彼得,究竟他的先生是否缴纳半块钱,作殿里的经费。彼得回答说:「纳。」也许这个被误导的门徒,不想基督尴尬。

主跟着显出他是无所不知的。彼得回来,尚未有机会说出发生什么事,耶稣便先问他:「你的意思如何?世上的君王,向谁征收关税、丁税?是向自己的儿子呢?是向外人呢?」要明白这条问题,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。当时统治者向人民征税,以支持国家和王室的经费,却不必向自己家人征税。但今天的政府向人人征税,包括统治者和他的家人。

一七26 彼得回答说统治者是向外人征税。这答案十分正确。耶稣进一步指出儿子就可以免税了。由于圣殿是神的家,耶稣(即神的儿子)若交税支付殿的经费,便相等于向自己交税。

一七27 虽然耶稣不必交税,但主却同意交。那么,他如何把钱拿来?圣经从没记载耶稣携带金钱。他叫彼得往加利利的海边去,然后把先钓上来的鱼拿来。原来那条的口中有一块钱,彼得便把这块钱分两分,缴交耶稣和他的税。

虽然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叙述这次惊人的神迹,但我们却清楚看见基督是无所不知的。他知道加利利海中的鱼,那一条口中有钱币;他知道这条鱼的位置;他甚至知道彼得先捉的鱼,鱼的口中便有钱币。

如果耶稣执着属神的原则不放,他就不会缴税。对他来说,这不是道义的问题,但他愿意缴税,而不愿绊倒人。今天,我们作信徒的已从律法中获释出来。不过,我们也当尊重别人的良心,不作任何绊倒人的事。


拾壹.王指示门徒(一八~二○)


一.关于谦卑(一八1~6)

第十八章被称为尊大和宽恕的讲论,列出了作为基督──王──的子民该有的行为准则。

一八1 门徒一直以为天国就是太平盛世的黄金时期。他们正在为优越的地位用心打量。从他们发问说:「天国里谁是最大的?」就可以知道他们寻求自己益处的心意。

一八2、3 耶稣用生活的例子作教材教训他们。他叫小孩子站在他们中间,说人必须回转,变成小孩子的样式,才可以进天国。他是指内在的天国;人要成为真正的信徒,必须先摒弃自我尊大的想法,并且降卑成为小孩子。当人知道自己有罪和一文不值,接受耶稣基督成为他唯一的盼望,他便能够放下自我,甘愿降卑。终其基督徒的一生,这种态度都不可退缩。耶稣不是指门徒未得救。事实上,除了犹大以外,门徒都是真心相信他的,而且都得称义了。不过他们仍未有圣灵居住在内,因此缺乏真正谦卑的能力,不象我们有圣灵的帮助(我们却没有常倚靠圣灵而已)。再者,他们需要扭转错谬的想法,藉以有神国的样式。

一八4 天国中最大的就是那些谦卑象这小孩子的人。天国的准则和价值观明显地与世上的刚好相反。我们必须扭转思维,以基督的想法为我们的想法,跟随他的脚踪(参看腓二5~8)。

一八5 主耶稣在这里不知不觉间从地上的小孩子谈到属灵的小孩子。凡为他的名接待其中一个卑微的信徒,便会得到赏赐,这赏赐与接待主自己一样。作在门徒身上的,就仿佛是作在主人身上了。

一八6 相反,谁引诱信徒犯罪,必导致重大的责罚。他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,沉在海洋深处。(大磨石指需由动物挪动的石;较小的石块可由人用手挪动。)人自己犯罪已是罪大恶极,但若令信徒犯罪,便是害他免于无辜,腐化他的心和玷污他的名声。糟蹋别人纯洁的心灵比起惨死的后果更要糟糕!


二.关于绊倒人(一八7~14)

一八7 耶稣进而解释将人绊倒的事无可避免。世界、肉体和魔鬼携手迷惑众人,使人堕落。如果一个人成了恶势力的工具,他便是罪大恶极了。所以,救主提醒人要积极操练自己,而非误导神的儿女。

一八8、9 如果犯罪的肢体是手、脚或眼,最好用手术刀砍掉,免得破坏神在别人身上的工作。带着不全的四肢或瞎眼进入永生,总比四肢健全而落到地狱好。我们的主不是指天上有四肢不全的人,不过是描述信徒离开这个生命、进到永生时的肉身状况。复活的身体必然是完美无缺的。

一八10 神的儿子跟着警惕门徒不要轻看他小子里的一个,不论是小孩子或任何属于天国的人。为要强调他们的重要,他进一步说他们的使者常在神面前,见天父的面。这里说的使者可能指守护的天使(参看来一14)。

一八11 圣经修订标准本和许多现代的版本(中文圣经和合本只作附述)都省了这节,但这节关于救主事工的经文却是这段的高峰,并且许多手抄稿都认同它的重要性。(注38)

一八12、13 小孩子同样是这位仁慈牧人要拯救的对象。即使一百只羊中有一只走迷了路,他也会撇下其馀九十九只,寻找那迷路的羊,直至找着为止。大牧人重获迷羊的喜悦让我们明白小孩子的价值,懂得看重小孩子。

一八14 他们不单是天使和大牧人看重的,更是父神所重视的。他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。既然天使、主耶稣和父神都看重他们,我们就绝不可轻视他们,即或他们是何等不可爱,何等卑微。


三.关于犯罪者的处分(一八15~20)

本章的部分提到教会肢体的分歧的处理,并无限宽恕的学习。

一八15 这里明确地列出指引,教导当被其它信徒开罪的时候,基督徒应有的责任。首先,事情应由双方私下处理。若犯错者承认有罪,便可以和好如初。问题就是我们通常都不行这步,只跟别人说闲话。结果事情就如草原上的野火猛烈燃烧,冲突也加倍起来。让我们谨记,第一步是「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,指出他的错来」。

一八16 若犯罪的弟兄不听,另一方便要带一两个人同去,寻求与他恢复相交。这里强调要持续和好关系,免致破裂。再者,这里更引述有力的证据,如经上所说:「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,句句都可定准。」(申一九15)没有按圣经的指示,有两三个人的见证的支持才控诉犯罪者的事例,已经对教会造成很大的灾祸。这祸害是无法估计的。在这方面,世上的法庭常比基督的教会处理得更为公正。

一八17 如果犯错的人仍然不听,不肯认错悔改,那么便要交由地方教会处理。地方教会的责任,是聆听整件事,而不是由法庭审讯。基督徒彼此之间是不可从法律途径控诉对方(林前六1~8)。

如果被告人在教会面前拒绝承认过错,那么他就被看为是外邦人和税吏,即应被看为是教会以外的人。虽然他可能是真信徒,但由于表里不一致,所以便应按他的行为来处分他。他仍然是这个整体教会的一员,但却不可在地方教会中享有权利。这是极为严重的处分;因为这是把信徒暂时交付在撒但的权势下,「败坏他的肉体,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可以得救」(林前五5)。这种处分的目的是激发他的良知,让他认罪。信徒礼貌地对待他,但也要表明态度,不是纵容他的罪,并且不按信徒的体统与他交通,直到他肯认罪为止。一旦教会证实他真心向神悔改,便要立刻接纳他。

一八18 第18节与上文有关。当教会藉祷告顺服神的话,捆绑和处分犯错的信徒,天上也会尊重这个行动。若受处分的人悔改认罪,教会便要让他重新加入相交,这种赦免的做法是神所认可的(参看约二○23)。

一八19 问题便产生了:「教会要具备何等的规模,方可行使捆绑与释放的权柄?」只要有两个信徒藉祷告把事情带到神面前,确定神的吩咐,便可行使这权柄。虽然本节可看为神回答祷告的应许,但按上文下理看,这节是指神回答教会就处分事宜而作的祷告。当信徒一同祷告的时候,不可单运用这一节经文,还要根据其它关于祷告的经文作决定。例如我们的祷告必须:

1.依照神所揭示的旨意(约壹五14,15)

2.有信心(雅一6~8)

3.诚心(来一○22下)等等。

一八20 我们必须按上文下理解释本节。这节不是单指新约中形式简单的教会,或是一般的祷告聚会,而是指一种聚会,为两个基督徒因罪而分裂,需要教会调解的。当然,我们可以把这节应用于一切信徒的聚会,是以基督为中心的。但显而易见,这节指到一种特别的聚会。

「奉主的名」聚会就是按他的权柄,承认他就是一切之主,并且服从他的话。没有人可以说只有他们才是奉主的名聚会,若是这样,主的同在便局限在世上某地方他的身体中间了。只要有两三个人承认他是主和救主,奉他的名聚会,他就在他们中间。


四.关于无限的饶恕(一八21~35)

一八21、22 这时,彼得提出疑问说,若弟兄得罪他,他当饶恕弟兄几次。他可能认为自己提出原谅七次,已经是极限,也是很大的怜悯了。耶稣回答说:「不是到七次,乃是七十个七次。」他不是真要我们原谅弟兄四百九十次;这个数字不过是喻作「无限」地原谅吧了。

或许有人会这样问:「为什么要按这么烦复的步骤去行?为何要私下到犯错的信徒面前,然后又与一两位弟兄同去,跟着又把犯错的信徒带到教会?何不直接原谅他就算?

其实,饶恕的过程是分阶段的,列述如下:

1.当弟兄对我犯错或得罪我,我应该立刻从心里原谅他 (弗四32)。这样,我便能从痛苦、不赦宥的心灵中得释放,让弟兄肩负整件事的责任。

2.我虽然心里原谅了他,但我仍未把这件事告诉他。除非他已悔改,否则不宜公开说原谅了他。所以,我便有责任告诉他,用爱心责备他,希望领他认罪悔改(路一七3)。

3.只要他道歉认罪,我便告诉他我原谅了他(路一七4)。

一八23 跟着耶稣用了天国的比喻,提醒得神白白赦免的人,他们不肯饶恕的后果将会如何。

一八24~27 故事叙述一个王要清算帐目。有一个欠他一千万银子的仆人无力偿还款项,他的主人便吩咐把他和他的家人都卖为奴隶,以偿还款项。心里战兢不安的仆人央求主人宽容他,他答应会还清债项。

就如许多的欠债人一样,他深信只要有时间的宽限,他必定能偿还债务(26节)。加利利人的收入一年有三十万,但这人的债项却是一千万!提出借贷的条款是有用意的,为要使听者震惊,引起他们的注意,并且要强调我们欠神的债正是天文数字。马丁路德曾说,我们在神面前,不过是潦倒的乞丐。我们根本不能奢望可以偿还债务。(读经会出版《每日灵粮》)

主人看见仆人痛悔的心,便宽赦了他,免了他一千万银子的债。这是恩典的美证,而不是论公正。

一八28~30 这时,仆人的同伴欠了他十两银子(几百块钱)。这仆人不单没有宽赦同伴,反而揪着他,掐住他的喉咙,要他把债项全数清还。不幸的欠债人虽然苦苦哀求,希望得宽容,可是枉然无用。仆人竟把他下在监里,直至他还了所久的债──这是非常困难的,因为他被监禁,便会丧失赚钱的机会。

一八31~34 其它同伴不忿他这种行为,便告诉了主人。主人为这冷酷无情的欠债人大为愤怒。虽然他曾宽赦这仆人,免了他巨大的债项,但他现在竟毫不留情,不愿宽容别人的小数欠款。于是仆人便被交给掌刑的,直至他还清了债项。

一八35 我们要实践的功课很清楚。神就是那王。所有的仆人都欠下极大的罪债,他们根本无法还清这笔债。因着主奇妙的恩典和同情,他偿还了我们的债,并且完全地、白白地宽赦了我们。现在,假如有基督徒犯错得罪另一位信徒;假如他责备了那人,那人道歉了,希望得到宽恕;但他却拒绝宽恕那人。那么,他便是被免去千万银钱债,而不愿免去别人几百块钱债的了。王又会否容忍这种行为,不责罚他呢?当然不会!犯这罪的人必然受到惩罚,且要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蒙受损失。


五.关于婚姻、离婚和独身(一九1~12)

一九1、2 主完成了在加利利的传道事工,便向南走上耶路撒冷去。虽然我们不清楚他确实的路线,但他大多是从约但河的东面,穿过比利亚上去的。马太简单地说那地方是犹太的境界、约但河外。主在比利亚的传道工作出现于十九章1节至二十章16节,或至二十章28节;圣经没有清楚记载主在何时过约但河,进入犹太境内。

一九3 大概是跟随主求医的群众使法利赛人起了警戒的心,留意主的行踪。他们仿佛象一群野狗,渐渐逼近主耶稣,企图从他的说话里拿把柄陷害他。他们问耶稣休妻是否合法,又问他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休妻。无论耶稣怎样回答,都会激怒一些犹太人。因为有些犹太学派对休妻抱开放的态度;有些则极为反对。

一九4~6 我们的主解释说,神的原意是一个男人只可有一个在生的妻子。造男造女的神曾命令说,婚姻的关系应当取替与父母的关系。他又说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。神的心意是不愿在他面前结合的夫妇,会因为人的缘故或地上的法令而受到破坏。

一九7 法利赛人心想,旧约对休妻的矛盾看法必然使主堕入陷阱。摩西不是曾经为休妻之事定下规例么?男人只要给妻子休书,便可逐她出家门(申二四1~4)。

一九8 耶稣承认摩西曾允许休妻的行为,不过他说摩西这样做是因为以色列的堕落,而不是神为人类所作的最美安排。他说:「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,所以许你们休妻,但起初并不是这样。」神的美意是没有休妻这回事的。不过,神会容忍一些情况,是没有违反他所训令的旨意的。

一九9 然后,主严厉地说,现在不能再象昔日一样对休妻(离婚)抱宽容的态度。从此以后,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方可离婚──对伴侣不忠。人若因为别的因由要离婚,然后再婚,他就是犯了奸淫。

我们的主虽然没有直接赞成婚姻的受害者──因伴侣犯奸淫而导致离婚的受害者──可自由再婚,但从他的话,可见他是接受这些人再婚的。否则,离婚就与分居无异,也没有任何目的了。

不道德的性行为或淫乱私通一般被称为犯奸淫罪。可是,许多精通圣经的人却认为这是指婚后发现对方从前不贞洁(参看申二二13~21)。也有人相信这里提的奸淫罪是违反犹太人传统的婚姻习俗。所以,这里的「例外规则」只出现于马太福音──犹太人的福音书,而没有在其它福音书中出现。

关于休妻(离婚)的详细讨论,请参看本书五章31至32节的注释。

一九10 门徒听了主对于休妻的教导后,便抱有极端的想法。他们的想法可说荒唐,以为与其只可在一种情况下休妻,倒不如不娶,以免在婚姻上犯罪。其实,就算他们独身,也不会免于犯罪。

一九11 救主就提醒他们,独身并非给众人的规则,只有那些特别有恩赐的人方能放弃婚姻。「这话不是人都能领受的,惟独赐给谁,谁才能领受。」这句经典的话不是说人们不能明白这话下面的意思,而是指除非神呼召人,否则人不可能过禁欲自守的生活。

一九12 主耶稣解释,有三种阉人:有的生来是阉人,没有生育能力;有些是被人阉了;此外,东方的统治者经常要宦官做切割手术,使他们成为阉人。不过,耶稣特别想到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人。这些人本可以结婚,他们也有生育能力。然而为要把自己奉献给王和他的国,他们甘愿放弃婚姻;他们因为基督的缘故,毫无挂虑地全然献上。正如保罗后来所写:「没有娶妻的,是为主的事挂虑,想怎样叫主喜悦」。(林前七32)他们不是因为肉体有缺陷而过独身的生活;相反,是甘心情愿地过禁欲的生活。

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过这种生活,只有那些领受神赐给力量的人才可以过这种生活:「只是各人领受神的恩赐,一个是这样,一个是那样。」(林前七7)。


六.关于小孩子(一九13~15)

讲述完休妻的事,便提到小孩子,这很有意思(也参看可一○1~16)。原来孩子往往在破裂家庭中受伤最深。

父母带着小孩子来到耶稣那里,受这位既是老师,又是牧者的主祝福。门徒看见,便不耐烦起来,觉得他们在打扰耶稣,于是便责备作父母的。然而耶稣却阻止门徒,并说不论任何年纪的小孩子,都要让他们亲近他:「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,不要禁止他们,因为在天国的,正是这样的人。」

这番话传递了好几个重要的信息。首先,这话给主的仆人留下印象,知道要接触那些心里愿意接受神话语的小孩子。第二,愿意相信主耶稣,认罪悔改的小孩子应当受到鼓励,而非拒绝轻看。没有人知道地狱中最年轻的小子年纪多大。如果小孩子真心愿意得救,就不应该说他年纪太轻。同样,也不应强迫小孩子假意承认有罪,接受救恩。他们是易受感动和受影响的,我们应该保护他们,而非用强压的手段来向他们传福音。小孩子不必等到长大才接受主得救恩;相反,成人却要学小孩子的样式(太一八3~4;可一○15)。

第三,主这番话是在回应这类的问题:「未有事非之心,未能承担责任的幼童,他们一旦死去,结果将会如何?」耶稣说:「在天国的,正是这样的人。」丧失幼儿的父母正好从这节中得着足够的保障。

有时,一些人会以这节经文作凭据,主张婴儿受洗,让他们与基督有分,成为天国的继承人云云。然而深入再读这经文后,便不难发现当时的父母带小孩子到耶稣面前,而不是带小孩子来受洗。从经文看来,小孩子已是拥有天国的人;而且,经文根本没有提到一点水。


七.关于财主:年轻富有的官(一九16~26)

一九16 这件事正好与前文的事互作对比。我们刚看过天国是属于小孩子的,现在让我们看看成年人要进天国的难处。

有一位富有的人很真诚地求问耶稣。他以「良善的夫子」来称呼耶稣,问他要作什么,方可得永生。他的问题显出他的无知:他并非真正认识耶稣,也不了解救恩的方法。他称耶稣为「夫子」,即把耶稣与其它伟人等同了。而且,他说得永生,就是把永生视为债项,而非礼物。

一九17 我们的主用问题查问他两点,说:「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?除了神以外,没有一个是良善的。」耶稣不是否定自己的神性,不过找机会让那人说:「因为你是神,所以我称你为良善。」

为要试验那人对救恩的了解,耶稣又说:「你若要进入永生,就当遵守诫命。」救主并非暗示,人要遵守诫命,方可得救。其实,他用律法显出人的不完全,藉此叫人从心里认罪。然而那人仍然深感迷惘,执着认为人要靠行为方可承受天国。因此,主便让他遵守律法,因为律法列明了人当作的事。

一九18~20 我们的主引述五个诫命与那人讨论,谈到高潮的时候说:「当爱人如己。」那人看不见自己的自私,却夸口说遵守了这些诫命。

一九21 我们的主便揭开那人根本没有爱人如己。他叫那人变卖财产,分给穷人,然后就当来跟从耶稣。

主不是说那人变卖财产,捐作善举,就可以得救。其实救恩只有一个方法──相信主。

为了要得救,人必须明白自己有罪,在神圣洁的准则下有所缺欠。那富有的人不愿与人分享他的财产,可见他并非爱人如己。其实,他应该说:「主啊,假如真要这样做,那么我确实是个罪人。我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得救。因此,我求你怜悯拯救我。」如果那人真的按救主的指示去行,他必然找到救恩之路。

一九22 可惜,那少年人……忧忧愁愁的走了。

一九23、24 那富有的人的反应立刻让耶稣观察到财主进天国是难的。财产往往是人心中的偶像。有钱人难免恃财傲物。我们的主宣告说:「骆驼穿过针的眼,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!」他用了夸张的比喻法──这句话带有强烈的语气,为要达到生动难忘的效果。

要骆驼穿过针眼简直天方夜谭!「针的眼」常被解为城闸前的小门。骆驼要跪下才可走过,但要得费九牛二虎之力。然而,路加福音叙述这件事时,作者用的「针」字是手术用的针。按上文下理看,主似乎不是说难度多大,而是指财主根本不可能进天国。从人角度而言,财主不可能得救。

一九25 门徒对主的话希奇得很。犹太人视财富为神的祝福,给那些顺服他的人的。根据摩西的律法,这种看法是正确的。如果享受神祝福的人不能得救,岂不是没有人可以得救吗?

一九26 主回答说:「在人这是不能的,在神凡事都能。」从人的角度而言,人人都不能得救;只有神可以拯救灵魂。然而富有的人往往比贫穷的人难以降伏自己的意愿,顺从基督,而事实上很少富有的人会悔改归主。他们觉得,相信一位看不见的救主,代替看得见的物质支持,简直是不可能的事。只有神才能改变人的心。

解经家和传道者大都不约而同地认为,基督徒致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。奇怪的是,他们竟以这段经文作凭据,认同在地上积聚财宝的行动,却忽略主在这段经文的斥责:财富乃人得永生的拦阻!再者,眼见遍地失丧的灵魂,基督又快要再来,还有主清楚吩咐不可在地上积聚财宝,基督徒又怎可以倚仗财富度日,积聚财富只会使我们更爱护自己,不懂得爱人如己。


八.关于过舍己生活的赏赐(一九27~30)

一九27 彼得理解救主所说的要旨。他明白耶稣是说:「放下一切来跟随我。」他觉得自己和门徒已舍下一切跟从基督,便以为可以自豪。他接着说:「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?」这问题让彼得自我中心的生命、旧天性的特质原形毕露。同样,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须要提防的。彼得正在和主讨价还价。

一九28、29 主向彼得保证说,凡为他而作的事,都要得到丰富的赏赐。特别是十二位使徒,他们在千禧年要得权柄地位。从「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」,可见上半节说的复兴,是指基督将来要在地上掌王权。前文曾把这阶段的天国解为彰显出来的天国。那时,十二使徒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,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。新约中的赏赐与千禧年掌权的地位有密切的关系(路一九17、19)。他们在基督审判台前得赏赐,但要等到主再来地上掌王权时才彰显出来。

至于一般的信徒,耶稣补充说,凡为他的名撇下房屋、或是弟兄、姐妹、父亲、母亲、妻子、儿女、田地的,必要得着百倍,并且承受永生。那时,这些人要与全地的信徒一同相交,这种生活将要补偿他们在地上亲属关系的伤痕。他们在地上失去一间房子,但将来要得到百间基督徒的房子,并受到热烈的欢迎;他们在地上失去土地或其它财富,但却要得着属灵的财富,多不胜数。

所有信徒将来都要得着永生的赏赐。这不是说我们要舍下一切,藉着牺牲方可赚得永生。永生是一分赏赐,不能赚取,也不能靠功德赢取。其实,这节是说,凡放下一切的人,他们在天上享受永生时,要得着更大的福乐。所有信徒都能享受永生,但他们享受的程度却不一样。

一九30 主最后警诫门徒,不可抱有讨价还价的心态。他对彼得说:「凡你为我作的,都会得到赏赐,但你要小心自己的动机,因为若基于自己的私欲为我作事,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,在后的将要在前。」下一章中的比喻正阐释了这一点。这番话也许正好提醒我们,不要以为踏上门徒的路已足够,怎样完成这条路才是最重要。

完结这段之前,我们应当注意「天国」和「神的国」这两个字眼,在第23和24节中交替使用;故此,这两个词语是同义词。


九.关于葡萄园工人的赏赐(二○1~16)

二○1、2 这个比喻接续第十九章末关于赏赐的讲论,说出一个事实:所有真门徒都会得到赏赐,不过赏赐的多寡是由门徒服侍的心态而决定。

这比喻描绘一个家主清早去雇人,进他的葡萄园作工。工人的工钱是一天一钱银子。就当时的社会来说,工人得到合理的工钱。我们假设他们在早上六时开始作工。

二○3、4 上午九时,家主在市上看见还有未受聘的工人。这时家主与工人没有明文协议;家主口头答应会给工人所当给的,工人便跟他去作工。

二○5~7 正午和下午三时,家主多雇了些的工人,并答应给他们好工钱。下午五时,他发现还有未受聘的人。这些人并不懒惰;他们想找工作,但却找不到。家主便叫他们进葡萄园工作,没有提到工钱有多少。

要留意,第一批人是经讨价还价,达成协议而受聘用的;其它工人则把工钱的事交给家主决定。

二○8 到了晚上,家主叫管事的派发工钱给工人。管事的人从后来的起,到先来工作的为止,把工钱分给各人(这样最早受聘的人便看见其它人获分派工钱多少)。

二○9~12 所有的工人都获得同样的工钱──一钱银子。早上六时来作工的人以为会得到更多工钱,事实却并非如此──他们不过同样得到一钱银子。他们深深不忿;他们作工的时间比其它人长,而且整天劳苦受热。

二○13、14 家主向其中一个工人的回应,让我们从比喻中学习到长远有益的教训。首先,家主说:「朋友,我不亏负你,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么?拿你的走罢,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的一样,这是我愿意的。」第一批工人要求一天一钱银子,便得到所讲定的工钱。其它工人投靠家主的恩惠,所以便得着恩惠。恩典比公平更宝贵。我们最好把自己的赏赐交给主决定,总比向他讨价还价好。

二○15 然后,家主便说:「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么?」显而易见,我们要学的功课是让神作主。他有权作他所喜悦的事。他所喜悦的是正确、公义和公平的事。家主补充说:「因为我作好人,你就红了眼么?」这问题正揭露人本质是自私的。早上六时工作的人正好得着他们该得的工钱,不过他们嫉妒那些工作时间较少而又得到同样工钱的人。我们不得不承认,我们总觉得这种做法有点不公平。不过,我们在天国里,就必须从全新的角度看事物。我们必须摒弃贪婪、争竞的心,以主的心来衡量事物。

家主知道工人需要工钱,便按他们的需要给他们;他并非按他们贪婪的心来分发工钱。他们全都得到应得的,一银钱也没有少;他们所得的都是他们和家人所需的。司徒雅各提到所要学习的功课时说:「为自己筹算最后赏赐的人,往往筹算错误;神的慈爱常带着决定性、不能改变的话。」(注39)我们愈深入研究这比喻,便愈明白主的赏赐不仅公平,而且美得无比。早上六时作工的人应当想想,他们不仅得到合理的工钱,而且能整天服侍这位慈爱无比的主人,岂不是额外的报偿?

二○16 耶稣用一句话结束这个比喻:「这样,那在后的将要在前,在前的将要在后了。」(参看太一九30)至于赏赐的事,人们必会感很希奇。一些以为是在前的人会变在最后,因为他们的事奉是基于骄傲和自私的野心。相反,怀着爱和感激事奉的人却要得着极大的尊荣。

我们以为美善的行为,他要揭示让我们看见隐藏的罪;

我们忘记的微小举动,他要显明让我们看见单纯为他的爱。

~佚名


十.关于他的死和复活(二○17~19)

很明显主离开比利亚,要经过耶利哥(参看29节)上耶路撒冷去。他再次把十二个门徒带到一边,告诉他们到达圣城后要发生的事。他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──明显是指犹大的背叛。犹太人的领袖要定他死罪。由于没有权柄判他死刑,那些人要把他交给外邦人(罗马人)。他要受戏弄、鞭打和钉在十字架上。然而死亡不能得逞──第三日他要复活。


十一.关于在天国的地位(二○20~28)

主耶稣第三次预言他的受难时,他的跟从者却仍思念自己的荣耀,多过主的受苦。人性的弱点实在叫人感到可悲。

基督第一次预言受苦时,激起了彼得心里的不忿,提出反对(太一六22);第二次预言不久,门徒便问:「……谁是最大?」现在,主第三次预言,雅各和约翰又野心勃勃,提出要求。他们一直对主的提醒和将要降临的灾害闭目不见,只管注目主所应许的荣耀──他们用物质眼光看天国,他们抱的态度何等错误不正。(读经会出版《每日灵粮》)

二○20、21 雅各和约翰的母亲来到主面前,求他让自己的儿子在他的国里坐在他的旁边。她希望儿子靠近耶稣,使自己也可以沾光。虽然耶稣将来才作王,但她并不感到失望。可是,她并不明白主的国给予荣耀的准则。

马可福音记载这些请求是雅各和约翰自己提出的(可一○35);可能他们是按母亲的吩咐提出请求,又或者他们三人一同向主提出请求。无论是谁提出,都没有矛盾。

二○22 耶稣坦白回答说,他们不明白所求的是什么。他们想不背十字架而得冠冕,不经过牺牲的坛而得王位,不必受苦而得荣耀。所以,耶稣直接了当问他们:「我将要喝的杯,你们能喝么?」我们不难明白他所指的杯是什么意思,因为第18和19节已提过。他必须受苦受死。

雅各和约翰同表示能够分担他所受的苦,也许他们的信心是基于满腔热忱,多过真正的知识。

二○23 耶稣说他们必要喝他的杯。雅各要为主殉道,而约翰则要被捕,放逐到拔摩岛。李德尔曾说:「雅各殉道而死;约翰过着殉道者的生活。」

耶稣又解释说,他不可随意赐天国的尊荣座位。父已决定依特别的方法分配这些座位。门徒以为这是主授的政治权利,觉得自己与基督靠近,也可以要求优越的地位。然而他们不知道得尊荣地位并非个人喜爱的问题。神的计划是按人为他受的苦来决定谁坐在主的左和右边。故此,国度里最高的殊荣不是只属于第一世纪的基督徒,今天的基督徒也可以得着这殊荣──藉为主受苦而得。

二○24 那十个门徒听见,就恼怒西庇太的儿子作出如此的请求。他们心感愤怒,也许因为他们想得到尊大的地位,所以嫉恨约翰和雅各比他们早一步提出请求!

二○25~27 他们的争竞让我们的主趁机教训他们,叫他们知道在他国里怎样才算为大。主所说的与他们想的正大相迳庭。外邦人以主治能力和统治权来衡量地位的高低。然而在基督的国度里,地位的高低是以事奉来衡量的。谁想为大,必先作用人;谁愿为首,就必作……仆人。

二○28 人子是卑微服事的最佳榜样。他来到世上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,并且要舍命,作多人的赎价。他降世的目的可以用两个词语概括:服事和舍命。尊贵的主竟然谦卑自己,生在马糟,然后为我们背上十字架。这是何等奇妙测不透的事。主蒙羞而死,从而彰显出他的伟大。因此,我们也必须效法主。

主舍命作多人的赎价。他的死全然成就了神对罪的公义要求;他的死足以涂抹世人的一切罪。不过,只有那些接受他为主和救主的人,方能得主的赦免。你接受了他没有?


十二.医治两个瞎子(二○29~34)

二○29、30 这时,耶稣从比利亚横过了约但河,来到耶利哥。当他正要离开的时候,有两个瞎子向他大声呼喊:「主阿,大卫的子孙,可怜我们罢!」他们称主「大卫的子孙」,可见他们虽然眼瞎,但属灵的眼睛却敏锐无比,能认出耶稣是弥赛亚。也许他们正代表瞎眼的以色列中,仍有相信的遗民在耶稣再来掌权时认他为基督(赛三五5,四二7;罗一一25、26;林后三16;启一7)。

二○31~34 群众企图制止他们作声,然而他们在后面却越发喊主。耶稣问他们想要什么,他们没有支吾其词,象我们的祷告常叨叨唠唠。他们直接坦白地求:「主阿,要我们的眼睛能看见。」他们定意求眼睛康复,便得到这坦白要求的回应。耶稣就动了慈心,把他们的眼睛一摸,他们立刻看见,就跟从了耶稣。

盖伯林就主摸瞎子的眼睛作出研究,他的观察很有帮助:

我们从这卷福音书中学到触摸的医治是象征什么意思。主每次触摸人,使人得医治,都是指他以人的身分来到地上,恩慈怜悯地对待以色列。他不在地上的时候,用他的话医治人……又或者人凭信心前来触摸他,当他不在地上时,外邦人凭信心来到他面前,就必得着他的医治。(注40)

马可福音十章46至52节、路加福音十八章35至43节及十九章1节,与马太福音就这件事的叙述有出入。马太福音说有两个瞎子,但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说有一个瞎子。有人认为马可和路加提到的瞎子是出名的巴底买,而马太是特别为犹太人写这卷福音书,他提出「二」作为有效见证的最少数目(林后一三1)。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写这件事在耶稣离开耶利哥以后发生,然而路加福音却写这件事在耶稣将进耶利哥城时发生。其实,耶利哥城有两个,一个是旧耶利哥,另一个是新耶利哥。医治的神迹可能在耶稣离开其中一个耶利哥城,进入另一个耶利哥城间发生。

 

下一页